-
道教的神仙谱系_道教文化 -天然道观
中国道教信奉的神仙谱系极为繁杂。《太平经》中“神仙”分为六等,陶弘景著《位业图》,分七个“神团”,张君房《云笈七笺》等道书中更将“神仙”分为十个等级,最高为“三清”、“四御”,最低为“城隍”、“土地”。一般来说,道教神仙谱系是经过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长期演化才逐渐定型的。首先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“三清”——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的至尊地位,北宋时期则抬高了“玉皇大帝” 的仙阶...
-
道教的斋醮科仪_道教文化 -天然道观
在道教官观内,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,手持各异的法器,吟唱着古老的曲调,在坛场里翩翩起舞,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,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。俗称“道场”,谓之“依科演教”,简称“科教”,也就是法事。 “斋”的原意指齐和净,后为斋戒、洁净之意,指在祭祀前,必须沐浴,不食荤酒,不居内寝,以示祭者庄诚。道收此礼,祈禳之初,素食清心,沐浴洁身,谓之“修斋”的初为“积德解愆”,再则“和神保寿”...
-
道教的拷鬼棒上怎么会有行刑拷鬼孟元帅和打邪灭巫朱元帅的名号_道教文化 -天然道观
提起孟元帅,很多人都会联系到拷鬼棒。拷鬼棒,是供奉在法坛上的棍棒型法器,上面一般都会刻着“行刑拷鬼孟元帅”或“打邪灭巫朱元帅”。从前面的介绍不难发现,朱元帅曾立大誓愿断天下无道妖魔,济度群品,剪灭妖邪,一切害民不平之事,悉皆刬除。朱元帅主治火府雷部,驱逐罡风浩炁不正鬼神,扫荡天下妖氛恶毒之炁,屏除不祥。 那么,孟元帅的名号为何也会出现在拷鬼棒上?孟元帅有哪些职能呢? 孟元帅,讳锷...
-
道教的养生说_道教文化 -天然道观
道教是植根于中国本土、土生土长的宗教,是多神宗教,与儒教和佛教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。道教的思想渊源,可上溯到黄帝时代,已有四千七百余年的历史。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乃是以春秋时期的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,故道教称老子为其教祖。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以“道”为根本,所以称为“道教”。虽然道教的派别众多,但教义上都以“道”为宗旨。道教尊奉老子所著五千言的《道德经》一书,为教内的主要经典。道教主张清静无为...
-
道教的三灾八难_道教文化 -天然道观
三灾者:遭受三大天灾也。一、风灾,二、火灾,三、水灾。八难者:一者得生人道难,二者去女为男难,三者形体完全难,四者得生中土难,五者值有道君难,六者禀性慈仁难,七者值国太平难,八者与三宝相遇难,谓之八难。 《云笈七签》卷三十五“杂修摄”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,不就明师二难,不托闲居三难,不舍世务四难,不割恩爱五难,不弄利欲六难,不除喜怒七难,不断八难...
-
道教的三元五腊_道教文化 -天然道观
道教日常节日中有三元五腊的说法,据《赤松子章历卷二》记载:三元日,正月十五日上元,七月十五日中元,十月十五日下元。右件,天地水三官检校之日,可修斋祈福。 三元日又为三官大帝的生日。其中正月十五上元日为道教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大帝的圣诞,民间又称上元节、元宵节等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二品地官赦罪清虚大帝的圣诞,民间又称下元节、鬼节,俗称七月半。地官所管为地府,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。所以这一天...
-
道教的七报与七伤_道教文化 -天然道观
七报是指七种人生行为的因果报应。道经中道,前世与今世凡施功布德,得生福堂,超过八难,为一报;凡好学神仙,念善改恶习,得上升玉晨,为二报;凡奉师乐道,得飞游五岳,为三报;凡贞洁执道,得超三涂五苦,为四报;凡博施普济,得礼补上仙,为五报;凡忠孝礼敬,得超三涂八难,为六报;凡怀恶抱奸,口是心非,诋师毁圣,则遭三涂五苦,万劫不复,为七报。 七伤是指修道者的七种禁忌行为。道教认为,学道者即或身有仙相...
-
道教活动场所的称谓_道教文化 -天然道观
每年春节期间,很多信众会到道教活动场所祈福。但道教场所称谓繁多不一,让人眼花缭乱。 道教的宗教活动场所,历史上有三山五岳、十大洞天、三十六小洞天、七十二福地之说,现已开放为合法道教活动场所的名称,有“宫观庙洞”、“院殿馆祠”、“府阁台楼”等等,统称为“宫观庙宇”。其中“宫观”是最具代表性的道教活动场所建筑称谓。 宫:在古代,皇室居住的地方才称“宫”,道教活动场所称“宫”...
-
道教服饰简介_道教文化 -天然道观
道袍指道穿在外面的长袍。可以分为大褂、得罗、戒衣、法衣、花衣、衲衣等六种。 大褂:大襟,长及腿腕,袖宽一尺四寸,袖长随身。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,道日常穿用。另有长及于膝者,称为“中褂”。现在多为窄袖,以便日常作务。皆为蓝色,代表法天之意。《大明会典》云:“道士常服青”。 得罗:蓝色,大襟,长及腿腕,袖宽一尺八寸以上,袖长随身。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,方可着用此衣,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。 ...
-
道教是怎样分类的_道教文化 -天然道观
道教的典籍浩如烟海,古时称“一切道经”或“道藏”,藏是宝藏的意思。据道经记载,道教经书收之于灵宝天宫,共计一万八千多卷,各类经教因时代背景不同、众生根性不同,随其劫数,应运而生,流传下土。若不应在世间继续流传,上界高真则假借战乱兵火等原因将收回天宫。此后,历朝历代帝王都敕命编修过《道藏》,直到明朝万历年间,道藏经过重新整修,订为三洞、四辅、十二类,五千四百八十余卷。 三洞是指三洞教主所说的经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