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庄子生气干什么教你把气还回去
人,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,也是感情最为丰富的动物,正因为人类有喜怒哀愁各种细腻的情感,才会让人类创造出大量的哲学思想、还有文学作品。 比如说咱们的唐诗宋词,随便哪一首,都是有感而发、饱含作者当时的情绪,所以叫做:喜怒哀愁皆可诗,亦苦亦甜亦为痴。 那在我们众多的情绪当中,怒,是最为常见的一种,怒,也就是“生气”,生气好不好呢?大家都知道,生气当然不好! 庄子 很奇怪的是,我们虽然都知道生气不好...
-
庄子无用的诗意即无用乃大用
在对诗歌的评价中,有一种说法是“没有用”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诗歌的存在并不是没有用,而是“无用之用”,存在且有意义。 针对这个问题,庄子和惠子之间曾有一段对话。 庄子曰:“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。天地非不广且大也,人之所用容足耳,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,人尚有用乎?” 惠子曰:“无用。” 庄子曰:“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。” 这段对话饱含了庄子的大智慧,天地之大,人站立的地方...
-
庄子养生主篇二养生之道适时应务
养生之法:缘督以为经—遵循中正自然之道。何为自然之道?庄子通过三则故事予以阐述。 庖丁解牛 文惠君惊叹于庖丁解牛之高超技法,庖丁说道:“ 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始臣之解牛之时,所见无非全牛者;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;方今之时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,官知止而神欲行。 ”意思是说:“我爱好的是道,已经超过本身的技术。刚开始宰牛,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牛,三年后宰牛,看见的就不是完整的牛。现在宰牛...
-
庄子全文和翻译的概论
《庄子》书分内、外、杂三部分,流传至今有三十三篇,作者庄子(约公元前369年—约公元前286年),名周,战国时期宋国蒙人。战国中期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,庄学的创立者,道家学派代表人物。 思想核心:一.摆脱外物的束缚与羁绊,或者说摆脱对外物的依赖,才能逍遥游;二.不追求名利,不需要智巧谋划;三.不争辩是非,不讲求仁义;四.不在乎功用成败尊卑荣辱;五.治国之道,无为自然,无私心成见,使物自喜。...
-
宗教与中国文化道教少私寡欲理念的现代启示
《道德经》思想博大精深,其中包括个人修身、治理国家、和谐万物、认识自然等各方面的智慧,是人类认识天地万物自然“本相”的重要法宝。 “少私寡欲”的概念出自《道德经》第 19 章:“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……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”在这段话里,老子针对人类所表现出的张扬巧智、追求虚伪、远离淳朴、民风衰落等不良现象,提醒人们要回归到自然、真实、淳朴的状态...
-
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老子的道德经道出了成功的真谛
“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”这两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呢?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至大的空间就没有角落,很大的器具成形就比较慢,现在“大器晚成”已经变成了一个成语,用来比喻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,所以成就较晚。 其实,这句话正是出自于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、哲学家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中,《道德经》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,其中传达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意义重大。接下来...
-
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卷之三
颜回史记云字子渊,鲁人也,年二十九发尽白,蚤死。仲尼史记云姓孔名丘,字仲尼,鲁人,汤之后。生衰周之世,有大圣之德,回之师也。卫君司马云卫庄公萠聩也。按左传卫庄公以鲁哀公十五年冬,始入国,时颜回已死,不得为庄公。盖是出公辄也。行下孟切。独崔云自专也。国量音亮。若蕉似遥切。蕉,不坚之草,言德泽虚美也。医於其切。思其所行则庶几其国有廖乎丑由切。愈也。所行见江南李氏本旧阙。嘻音熙,叹声也...
-
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卷之七
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惠,姓展名获,字季禽。一云字子禽。居柳下而施德惠。一云惠谥也。一云柳下邑名。按左传云展禽是鲁僖公时人,至孔子生八十余年。若至子路之死,百五六十岁,不得为友,是寓言也。盗跖之石切。李奇注汉书云,跖,秦之大盗也。黄法师云,季弟名雍为大盗,秦人谓盗为跖,故时呼曰盗跖。从才用切。卒尊忽切。下同。穴室抠户苦沟切。司马本作枢,尺朱切,云破人户枢而取物也。入堡一本作保。郑注礼记云,小城曰保...
-
南华真经直音
天下搢绅之士,始束发读书,则择师友而受之。故能高谈奥论、别白真伪,而后享贵富,流声无垠,未始不始於斯。所谓一卷之,书,必立之师者是已。然世之好事者,不暇择师友,每乘闲披览以适性情,而其间有深字及点发假借称呼者,往往不识。遂考之于释音。然释音有类格,翻切之难,不能洞晓。於是检阅至于再,至于三,其心已倦怠,而不觉掩卷就枕。不识字则不知义,不知义则无味,无味则不乐,不乐则欲无倦怠,其可得耶...
-
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四
夫生以养存,则养生者理之极也。若乃养过其极,以养伤生,非养生之主也。 吾生也有涯, 〔注〕所禀之分各有极也。 〔疏〕涯,分也。夫生也受形之载,禀之自然,愚智修短,各有涯分。而知止守分,不荡於外者,养生之妙也。然黔首之类,莫不称吾,则凡称吾者,皆有极者也。 而知也无涯。 〔注〕夫举重担轻而#1神气自若,此力之所限也。而尚名好胜者,虽复绝膂,犹未足以慷其愿。此知之无涯也。故知之为名...